他建议面对挑战,中国要“更大规模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,构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”,从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,在新的全球化中充当主力军。
余淼杰分析称,中美贸易顺差是中国全产业链比较优势带来的必然结果,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的理由站不住脚;而其诉求,无论是减少美国逆差、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,还是遏制中国产业链升级,也都不可实现,因此,特朗普政府一定会主动寻求跟中国谈判。
基于此他谨慎预计,中美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有可能在一年之内达成;最终谈判的方向会回到“做大蛋糕”的角度,即回到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来。
中方曾多次强调,中美谈判的大门敞开,但任何对话谈判必须在相互尊重、平等协商、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。在5月8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表示,美方想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,就要正视单边关税措施给自身和世界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,正视国际经贸规则、公平正义和各界理性声音,拿出谈的诚意。此前一日外交部发布消息,何立峰副总理将于5月9日-12日访问瑞士,期间与美方举行会谈。
余淼杰教授是国际贸易、国际金融领域的杰出学者,2023年获“国际经济学会会士”殊荣、2024年受邀担任经济学全球顶刊《经济学期刊》(Economic Journal)副主编。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,他建议中方不应强调同等规模,而要强调同等比例、同等力度进行反制。这一策略在接下来中国政府的实际应对中得到了灵活运用。
针对接下来的全球经贸走势,余淼杰做了几个预测。其一,他认为针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90天的关税缓征期满后,特朗普还将对其他国家征收高关税。“因为中国打不下去的,那他就什么也没有(得到),就只能收割一下小国家。”他还补充说,这一做法将引发众怒,极大损伤美国的软实力。
其二,现行的美加墨自贸区将会崩溃。余淼杰说,其实目前已有崩溃端倪——墨西哥与美国本来在经济结构上就存在冲突;如今特朗普第二任上将加拿大视为“第51个州”的说法,则严重伤害了加拿大的民族情感和国家尊严。
因此,他预计墨西哥会首先脱离美墨加协定,接下来是加拿大。三年以后若特朗普下台,美加还有可能重新走到一起,届时美墨加自贸区或退化为美加贸易区。
其三,区域贸易结构的重构也将体现在中国、东盟和欧盟的新三角的形成上。一方面,中欧正在推动《中国全面投资协定》(CAI)重启;另一方面,随着中国劳动成本上涨,制造业不断向外迁移,东盟对中国的重要性在增加,因此,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还会进一步升级。
“如果能形成一个中国、东盟和欧盟的新三角自贸区,对抵制美国的贸易霸权主义将会非常有用,换言之,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全球化,一个没有美国的全球化,这是非常有可能的。”他说。同时,余淼杰还建议要特别推进中日韩自贸协议。
他还结合自己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说,随着特朗普政府挥舞反全球化大旗,中国越来越被公认为推动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力量,“没有之一”。对此中国要做的是,“更大规模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,构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”。
余淼杰进一步解释,“更大规模”是指,不只要做商品贸易,还要扩大服务贸易;“更宽领域”关注的是绿色贸易和电子商务等;至于“更深层次”,指的是要从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,在规则、规制、标准和管理四个方面,构建国家规则,从参与者变为制定者。
具体来说,他建议扩大在华留学生规模、吸引更多国外旅客、加力引进外资,以及以苹果充电器和微软操作系统标准为例,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等等。
综上,他总结道,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,虽有挑战,但“对中国来讲,更多的是机遇。只要坚持,胜出的一定是我们。”